白芷,中藥名。為多年生高大草本,高1-2.5米,根圓柱形,莖基部徑2-5厘米,基生葉一回羽狀分裂,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(cè)生,果實長圓形至卵圓形。主要變種有杭白芷、祁白芷、白芷(原變種)、臺灣獨活。以根入藥,有祛病除濕、排膿生肌、活血止痛等功能。主治風寒感冒、頭痛、鼻炎、牙痛。赤白帶下、痛癤腫毒等癥,亦可作香料。北方的一些省區(qū)有栽培,多自產(chǎn)自銷,少數(shù)調(diào)省外。一般生于林下、林緣、溪旁、灌叢和山谷草地。
味辛,性溫。歸肺,脾,胃經(jīng)。
①與防風、羌活等同用,用于感冒風寒,頭痛,鼻塞。
②與薄荷、菊花、蔓荊子同用,用于外感風熱。
③與石膏、黃連同用,用于牙痛。
④與蒼耳子、辛夷、薄荷同用,用于治鼻淵頭痛。
⑤與蒲公英、瓜蔞同用,可用于癰腫瘡毒之乳用不起;與金銀花、天花粉同用,可用于癰腫瘡毒之膿出不暢。
⑥與鹿角霜、白術(shù)、炮姜等同用,可用于寒濕帶下;與車前子、黃柏等同用,可用于濕熱帶下。
陰虛血熱者忌服。
《綱目》:“白芷,色白味辛,行手陽明;性溫氣厚,行足陽明;芳香上達,入手太陰肺經(jīng)。如頭、目、眉、齒諸病,三經(jīng)之風熱也;如漏、帶、癰疽諸病,三經(jīng)之濕熱也;風熱者辛以散之,濕熱者溫以除之。為陽明主藥,故又能治血病、胎病,而排膿生肌止痛。治鼻淵、齒痛、小便出血,眉棱骨痛,大腸風秘,婦人血風眩運,翻胃吐食;解砒毒,蛇傷,鼻衄、刀箭金瘡?!?/p>